1948年的中國,山河崩裂,天地改色,搖搖欲墜,蔣介石困獸猶斗。
蔣介石的文膽陳布雷苦勸蔣介石:“罷兵弭戰(zhàn),同舉行談判,早日結(jié)束內(nèi)戰(zhàn),或許還能坐半個江山?!?/p>
蔣介石回答:“日前戰(zhàn)局確實不利,但不必悲觀,即使談判也保不住半壁江山,只有背水一戰(zhàn),成敗在天了?!?/p>
蔣介石一方面沿長江布防,要與解放軍決一死戰(zhàn);一方面加緊謀劃后退之路。
這時候,一個神秘的高人出現(xiàn)了,他給蔣介石指了一條路:一路南退,退守孤島臺灣。
這位高人的出現(xiàn),改變了的命運,也改變了中國歷史。他就是張其昀。
1949年初,經(jīng)過遼沈、平津、淮海三大戰(zhàn)役,軍隊的有生力量已被消滅過半,在大陸的統(tǒng)治也面臨徹底垮臺。何去何從讓蔣介石徹夜不眠,各大要員登門游說均被蔣介石搖頭拒絕。
有一天,蔣介石在總統(tǒng)府一直熬到天亮,也沒有想出什么良策。天蒙蒙亮時他出來透氣,卻發(fā)現(xiàn)被他邀請來的張其昀站在院子里。蔣介石憂心忡忡走上前,說出內(nèi)心的苦悶。
張其昀此時身在總統(tǒng)府,自然十分清楚這一點,他平靜地點點頭,然后說道:“上上良策是退守臺灣!”蔣介石聽了心頭一震。
張其昀馬上被蔣介石請進密室詳談。張其昀認為:以長江天險分割天下,不過是一廂情愿的主張,勢如破竹的解放軍絕不會同意。退守西南、海南也只是不切實際的想法,唯有臺灣才可成為最后的庇護之所。臺灣是塊風水寶地,與大陸隔著一條海峽,憑借海峽天險,退可守,進可攻。
憑著海軍和空軍的力量,完全可以抗衡當時尚無海軍和空軍的解放軍。起碼可以爭取時間,積聚力量,待國際形勢發(fā)生于己有利的變化時,再“反攻大陸”。
張其昀見蔣介石聽得入神,繼續(xù)詳解他心中的南撤方案:
當前退守之地只有三個:西南、海南與臺灣。
三者之中,以蜀地為中心的西南,軍事地理上易守難攻,其北有秦嶺,東有長江三峽,南有橫斷山脈等,地形兇險,屏障繁多,又是抗戰(zhàn)的發(fā)祥地,自是一個好去處,廣州失守后,當局就是將其全部中樞機構(gòu)遷至重慶和成都的。
但是此地最大的不足是與內(nèi)地緊密相連,沒有不可逾越的天險和屏障,難以讓人安心。另外,本土地方武裝的舉棋不定也不能讓人心定。海南島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,雖然有一條瓊州海峽,但是相對于臺灣海峽,瓊州海峽過于狹窄,難以對解放軍日益強大的武裝構(gòu)成障礙。
一番比較下來,張其昀認為臺灣是最后的庇護所。
在此之前,蔣介石一直舉棋不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