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二十八年(公元1689)8月的尼布楚,沙俄大使戈洛文拿著草擬的《尼布楚條約》很犯愁。
忙活了這么久,就談得這么一個結果回國,那個性格火爆的老娘們兒阿列克謝耶夫娜(當時的沙俄攝政女王)不把自己撕了喂狼狗才怪。
戈洛文想出了最后的一招,他拿出了很多上等貂皮、黑狐皮、銀鼠皮等俄羅斯特產,找到了當時擔任中方譯員的傳教士徐日升(葡萄牙人)、張誠(法國人),要求二人在條約的拉丁文版本上增加些“條款”,戈洛文說反正康熙皇帝看不懂拉丁文上寫些什么,阿列克謝耶夫娜也看不懂滿文是啥玩意兒。
面對戈洛文的誘惑,徐日升和張誠做對得起他們名字的選擇——拒絕。
康熙二十八年九月七日,雙方簽訂了《尼布楚條約》,以黑龍江之綽爾納河為兩國界河,沙俄人拆除雅克薩城——這是大清帝國簽訂的最后一個國際平等條約。
戈洛文的擔心到也多余了,因為就在雙方簽定合同的時候,在莫斯科,阿列克謝耶夫娜和她年輕的弟弟彼得進行了一場宮廷權力角逐,年輕的彼得笑到了最后,成為俄羅斯帝國新的主人,并帶領著老邁的帝國開始了新的征程。
尼布楚的平等之后,兩個帝國開始了不同的命運軌道。
清帝國保持了近百年的康乾盛世,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最后一個盛世。
盛世,卻只是相對的。
清帝國的統(tǒng)治者不知道這個地球越來越小,在大洋的另一端,歐洲人已經拉開了近代的序幕,滿清人入主中原的時候,在倫敦的英國人看著他的皇帝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,一個叫克倫威爾的家伙成為不為稱為皇帝的獨裁者。而中俄簽訂《尼布楚條約》的前一年,英國人完成了他們的“光榮革命”跨進了資本主義的大門;而在美洲和非洲,歐洲人在鄭和二百年前曾到過的地方瘋狂的掠奪著財富和資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