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桶也叫坐便器,是人大小便用的有蓋的桶。
馬桶在中國漢朝時期就有了,那個時候馬桶被人們稱為“虎子”?!盎⒆印边@個名字的由來與李廣將軍有關(guān)系,相傳西漢時“飛將軍”李廣射死臥虎,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(zhì)溺具,把小便解在里面,表示對猛虎的蔑視。
虎子這個名字一直被各朝各代的人所沿用,一直到了唐朝,虎子的稱呼因為一個人的姓名改變了,成為了現(xiàn)在我們說的馬桶,那虎子這個稱呼到底因誰而改變了呢?
馬桶稱呼的由來
唐朝的時候,有一個動物是不能說的,就是虎。主要原因是唐高祖李淵的爺爺名叫李虎,為了避諱虎字,人們連說也不能說了。于是,虎字便被“獸”、“彪”等字所替代?!安蝗牖⒀ǎ傻没⒆印?,變成“不入獸穴,焉得獸子”;“畫虎不成反類犬”,則成了“畫龍不成反類犬”。就連“老虎”的名稱也不能叫,而稱其為“大蟲”。
在中國唐朝以前,坐便器被稱為“虎子”。唐朝時期虎成為了避諱的字,虎就改成了馬,“虎子”就成了“馬子”,后來經(jīng)過慢慢發(fā)展,才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說的馬桶。
除了出現(xiàn)馬桶這個稱呼以外,唐朝有意思的趣事還有很多,其中有一點就是不能吃鯉魚。
唐朝人不能吃鯉魚
唐有一個奇葩的規(guī)定,那就是不準人吃鯉魚。在李唐王朝的統(tǒng)治之下,皇帝都姓李,李與鯉魚的鯉同音。根據(jù)《酉陽雜俎》記載,唐朝是禁食鯉魚的,抓到鯉魚以后,必須放掉,如果膽敢販賣鯉魚,重打60大板。
但是這個規(guī)定并沒有多少人執(zhí)行,比如說大詩人白居易的《舟行/江州路上作》:船頭有行灶,炊稻烹紅鯉。飽食起婆娑,盥漱秋江水。平生滄浪意,一旦來游此。何況不失家,舟中載妻子。從這首詩可以看出,白居易當時喝的就是鯉魚湯。
唐朝的大熊貓外交
唐朝的外交也非常有意思,那就是“熊貓外交”。我們都知道如今中國的“熊貓外交”很厲害,為了表示友好,我國送給別國國寶熊貓,外國人收到禮物后很高興,畢竟熊貓胖乎乎的實在太可愛了。殊不知,在唐朝,國寶熊貓就當做國禮送給過日本。根據(jù)《舊唐書》里的記載,公元685年,日本遣唐使來華,為表示友好,武則天(當時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,武則天實際掌權(quán))送給了日本天武天皇兩只熊貓,隨同遣唐使一道返回日本。日本皇家年鑒也作了類似的記載。
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國度,它在科技、文化、經(jīng)濟、藝術(shù)上都具有多元化的特點,所以這個朝代有很多有意思的趣事。除了文中這三點外,唐朝特立獨行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,如果網(wǎng)友還知道唐朝有哪些趣事,請在文章下方留言,與我們一起分享下吧?